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我们医院都穿了 > 第173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3节

 

正午时分,化学组的三位人才带着他们的成果,坐着充满电的新能源车,开出“天梯”,驶向桃庄。

农户们、司农寺官员们,望着天梯里驶出的“新铁马”,先是震惊,然后是兴奋,充满期待。

夜以继日

相对于社牛属性的徐氏父子,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巧,化学组的三个人都是社恐。

三人下车以后立刻成为大郢人群的焦点,顶着密集又炽热的目光, 锁定小徐, 把赶了半个月做出来的各种化肥全都卸下车, 摆在小徐周围。

小徐的“谢谢,辛苦了”只来得及说出一个“谢”字,就被塞了一份特别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你们这就回去了?”

小徐望着溜得飞快的化学组,简直不敢相信, 但转念一想,确实,人家已经日夜不停地忙了半个月,能送化肥下山已经很好了。

不论是大郢官员还是农户, 都对这些袋子好奇死了,生怕错过什么, 连眼睛都不敢眨。

但小徐也好,老徐也好,都会在播种和收获季短暂地雇用短工,而雇工最不稳定,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多,尤其是做农活。

徐氏父子俩商量了一下,施肥还是小徐自己做, 因为种子并不多,开辟的农田也少,只是施个底肥, 一个人也不是不行。

说干就干,小徐刚拿着农具转身, 就看到司农寺的官员们迎上来,特别自然地招呼:“我先打三块样田出来,等铁匠们把农具送上山以后,农户们就可以照着做。”

如果是司农寺以前的官员,那是连山都不会上的,眼下这一批是太子和润和帝订下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年轻的新班子,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刻。

上山前,太子殿下传过口谕:“民以食为天”,只有五个字,内涵也好,引申也罢,全靠自己领会。

所以,这些官员们让译语人赶紧翻译:“小徐农仙教就可以,整地的事情我们来做。”

译语人当然知道太子新政,替补的官员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要自己整地。

小徐平日待人随和,但在农事上要求很严格,觉得官员们应该受不了,毕竟能把农庄农家乐等等一大摊子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靠的肯定不是随和。

译语人眼巴巴地等着小徐回答。

小徐只是淡淡地回应:“我动手,他们看就行。”

于是,司农寺的主簿和刀笔吏,又对小徐使用的卷尺、大盘尺以及各种刻度,复核成大郢的数值,逐一记录。

官员们则紧盯着小徐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半点。

小徐决定替老徐搭把手,刚好过完年没多久,老徐伤了腰,也是从整地开始,只半个小时就磨得满手水疱,而且连边都没整好。

这两年下来,已经磨得满手都是茧,不仅速度杠杠的,而且小徐做的雇工指导也最高效。

一小时不到,小徐就整出了三块样品地,经验老道的农户比官员更快掌握,因为他们是做手,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观察侧重点。

有了非常标准的样品地,农户们百爪挠心地想练手,可是铁匠们订制的农具还没送上山,左等右等实在等不了,就着自己手上的农具,先做出来再说。

这么多农户有一位先动手,其他人就迫不及待地跟上,眨眼间,三组农户已经在小徐插旗做标记的地方开始干活。

农具虽然不称手,但广大农户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很快就有了新想法和新做法。

桃庄的山民们看得啧啧称奇,如果这些真的能种,还能种得很好,他们就可以上山打猎、砍柴和采药,外加上种地。

多一份收入,家人就能吃饱一些,想想就觉得这日子有奔头。

时间总是在无聊的时候显得格外漫长,而在兴致勃勃的时候走得飞快。

也不知道国都城的铁匠铺是怎么做到的?

傍晚时分,一辆又一辆牛车马车上装满了订制农具,用最快的速度送进桃庄。

别说桃庄的山民,司农寺的官员,就连农户们都惊呆了,怎么能这么快?

有了称手的农具,农户们的干劲儿更足了,虽然天色渐渐变黑,有“太阳能灯”和头灯,不连夜整地就觉得对不住小徐农仙的秘术法宝。

主打一个谁都不愿意休息,原因很简单,太想知道播下这些种子,能长出什么样的农作物?

人多好干活,接近子时,所有的地都已经整好,只等明天太阳曝晒,“小徐农仙”说是连续曝晒三日,以后虫害也能少一些。

司农寺主簿奋笔疾书,这些可都是经验呀,记下来,一个字都不能有漏或是有错。

完工的农户们顾不得一身臭汗,躺在简易宿舍里睡得特别香。

……

按照小徐的经验,这些新整的农田翻土曝晒了三日,就开始施底肥、播种、填土并一次性浇足水。

桃庄附近有山泉水形成的水塘,离村子不远,所以浇水还算方便。

至此,“试种”大事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等种子发芽。

熬了好几日的徐氏父子向司农寺官员告辞,准备先回宿舍待几天,反正闲着无聊也可以坐“天梯”下来察看。

司农寺官员们跟着徐氏父子上山,到抢救大厅向润和帝和老臣们呈上“飞来农经”的初稿,从选地及理由、整地成田的过程等等事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的就是这些农作物形势喜人以后,可以在整个大郢推广。

另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是上山邀功的。

润和帝微微点头,最喜欢这种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的“邀功”了,说了“平身”和“退下”,望着司农寺官员们离去的背影,心里颇有些感慨,更多的是期待。

老臣们翻过一遍初稿暗自心惊,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编出如此完整而真实的农经,只能感叹后生可畏,再赞叹太子选人的慧眼。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