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晚唐浮生 > 第1249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49节

 

田地大致可分为官田、寺田、民田三类。官府手中掌握的土地其实不少,这些土地的耕作,除自身的少量佃户外(不够),剩下的劳动力来自各个大族、伯克的农庄。

大族、伯克们有农奴,忙完主人的田地,就要去官田帮忙。

这个传统在汉地不多见,尤其南北朝那会,世家大族把自家的农奴把得紧紧的,很少愿意由官府来支配。

“还有,你们算一下,西州五县日常开销需要多少钱粮维持,剩下的全部充作军需。”阿啜又道。

阿啜老是高举“军需”大旗,搞得偰元助有些恼了,不禁道:“圣人刚刚下旨,伊州、西州、庭州十二县广开经学,训以华风,这可是要不少钱的。”

阿啜一愣,气焰有所削减,问道:“圣人真这么说了?”

“你不管民事,自然不知道。”偰元助云淡风轻地说道:“过几日我会去一趟庭州,遍行诸县,督建校舍,招募生员。最迟明年初,就会有大批教谕、博士从中原过来讲学。”

“那……那就扣除此部分开销。”阿啜说道。

“其实还有一部分开销拖不得。”偰元助说完,廉祐咳嗽了下,道:“圣人昨日抚慰诸军,问落雁、奉国二军将士,此地如何?来自辽东苦寒之地的靺鞨、女真、契丹、奚人皆言此为好地方,比草原强,故有一部分人愿落籍高昌。”

又是圣人!阿啜的气焰已经完全消失了,只见他站直身子,仔细问道:“此军籍耶?民籍耶?”

“自然是军籍。”廉祐说道:“圣人欲组建安西镇军,员额初定为六千。”

话说大夏有禁军,有州军,在某些重要的边塞之地,还有镇军。

镇军待遇不如禁军,但比州军强,现下总共有五镇。

阴山一带,一镇驻丰、胜,步骑万人;一镇驻柔州,八千人。以新泉军全部、忠武、淮宁二镇撤藩时挑选的藩镇兵精壮,外加新兵组成。

青唐一带,一镇驻鄯州附近,最初有五千人,多为梁怀瑾从博州招募的信得过的魏博武人,后又在博州、澶州新募三千兵,扩充到八千人,现在则有一万步骑,因为加入了陕州院、郓州院送过去的两千新兵。

燕山一带,一镇驻濡州,初七千人,后扩充至八千五百;一镇驻妫州,初六千人,现七千五百。他们的老底子是原效节军,即在魏博名声极差的叛兵与原河中藩镇兵,后加入了部分陕州院、灵州院的新兵。

三大集团总共44万边镇军士,现在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如禁军的,但未来怎么样则很难说。整不好,百余年后,大夏王朝的武力担当就是这些人了。

即将组建的安西镇军算是第四个集团了。

邵树德初步打算是在各路杂牌中招募愿意到这边安家的武夫——这事不能强迫,至少也要半引诱半强迫——他摸了摸落雁军、奉国军的底,发现来自苦寒之地的人更能接受西州。

这是好事,但安西镇军不能全由他们组成,还是得来源多一些才行。

考虑到伊州、西州这两个东疆正州——后世新疆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南疆、北疆、东疆三部分,吐鲁番、哈密便是东疆——农业底子很好,故安西镇军第一镇的驻地将选在高昌,辐射附近的伊、庭二州。

至于再往西面如何,邵树德还没看到,况且他也不觉得那些久经战乱的地方,条件比东疆好到哪去。也许潜力不错,但潜力是一回事,当下的实力又是另一回事。

“圣人的事要紧。”听偰元助、廉祐这么一说,阿啜有点怂了,语气也柔和了很多,只听他说道:“办学是好事啊,镇军更是要事、大事,咱们合计一下,商量着来吧。”

偰元助、廉祐又相视一笑。

竖子,还治不了你?大家都是梅录,不分高低。将来理蕃院若成为中书省、政事堂一样的机构,大伙还要同朝为官呢,还是做人留一线的好。

三人看完官田之后,又检查了一下仓库,然后回到城内,坐下来盘点还有多少牛羊马驼,入冬前是否能养好膘,明年够不够支持军需之类。

总之,一个小朝廷在磕磕碰碰的磨合之中,慢慢运转了起来。

歉疚

一支驼队抵达了宁戎驿,停了下来。

“殿下,高昌城不小啊。”赵在庆走了过来,递上水囊。

邵嗣武接过,仰头灌了几口,道:“痛快!”

附近有一大片农田,农人们正在忙活,种植越冬小麦。

高昌这个地方的气候,其实是有点怪异的。

冬天很短,最多三个月,而且并不太冷,这从高昌把冬都设在此处就可看得出来。

待到夏天,高昌就会极为炎热,太阳火辣辣的,照得人头脑发晕,于是高昌君臣就又跑到夏都庭州避暑去了。

这里可以种植冬小麦,考虑到地力因素,两年三熟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当地人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驿站外已经围了一圈人,都是过来看热闹的。

不愧是中原大朝,家底就是丰厚。这么大规模的驼队,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足足一千八百余峰骆驼,驮载着各类军需物资。

同时也议论纷纷,毗伽可汗到底得了什么失心疯,要与中原天兵对抗?

先王又是怎么回事?屡次抢夺大国天子的骏马,这下好了,引得人家上门,兴师问罪。你死不要紧,害得百姓跟着遭殃,这就不厚道了。

驿站很快准备了大量干草、骆驼刺等草料,甚至还准备了一些秕谷、糠麸之类给骆驼恢复体力。当然,饮水也少不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名叫火山奴的官员赶了过来,指挥着文吏不断清点物资,办理交割手续。

夫子们在一旁默默等待着,只待手续弄完,立刻就将物资用驴车拉走,分门别类,一一入库,以供大军取用。

邵嗣武静静看着。

水是从井下取出的。

井很深,通过地下暗渠、蓄水池互通互联,既可供人饮用,亦可灌溉农田,时人谓之“井渠”。

也正是这样的灌溉系统,加上独特的气候,使得高昌成了《北史》中“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的存在。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