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重生从世界杯前开始 > 第316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6节

 

再美好的泡沫,总有破碎的那一刻,而泡沫一旦破碎,过往的一切也就化为梦幻泡影,随风消逝……

而当李彬问周东升对新能源未来的看法时,眼前这位中年男子的身份自然而然就呼之欲出了。

因为乐士是全球首个宣布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拔得头筹加上名气加成,在惯性思维之下,大众认知里自然将乐士当成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

而实际上,在同一时刻还有一家着力于电动汽车研发的品牌成立,几乎是跟乐士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之一。

只是明显在哗众取宠这一块,窒息公更胜一筹,以至于哪怕同一时间成立,声势上跟前者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这个品牌自然就是尉来,而坐在周东升面前的,自然就会是创始人李彬了。

相比起窒息公的一系列雷声大雨点小的营销手段,李彬显然是更加务实的大佬,一直在稳步推进着尉来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

这时候,周东升突然升起一丝明悟,这不就是摩拜单车的模式吗?或者准确的说,作为膜拜的天使投资人,其行事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维维。

虽然说能造车的不一定都是大佬,也有可能是骗子,但是坐在周东升眼前这一位显然是当之无愧的大佬。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周东升的心思也不由活络了起来,一个跟新能源发展息息相关的词汇顿时从他脑海中迸发而出。

“碳中和”!

这个国家层面上的问题,却恰恰是推动着新能源发展至关重要的助力,无论是政策鼓励还是资源倾斜,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新能源的繁荣昌盛。

也就是窒息公的操作过于超前,如果晚几年可以搭乘上这一波春风的话,估计还不会落得下周回国的下场。

毫无疑问,新能源是一个尚未腾飞,处于积蓄力量阶段的时代风口,而且这个时代风口之大,甚至足以影响到国家层面的博弈……

周东升脑海中的思绪百转千回,李彬倒也不急,饶有兴致的看着周东升,有些期待这位年轻人给出的答案。

“既然李总问了,那我就浅谈一下吧,李总问我对新能源的未来怎么看,我的看法是,新能源就是未来!”周东升说了一段犹如车轱辘的话。

乍一听这不就是废话文学嘛,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李彬倒是没有什么反应。

反倒是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态度,示意周东升继续说。

“新能源的未来,往小里说是节能减排,低碳减排,为了绿色出行而服务的一种方向……”

“当然这只是摆在明面上冠冕堂皇的说法,目的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个字,碳中和!”

李彬眼睛微微一亮,能够说出这三个字,至少可以证明周东升确实是关注过新能源行业发展的。

这个词汇最早还是国外率先提起,并且一些发达国家率先使用这个概念,行之有效后才将其推广开来。

只不过当要求发达国家的行为准绳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的时候,就变成了制约后者发展的道德利器。

而眼下碳中和概念只在小范围内流传,还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距离成为重点词汇还得几年光景。

要不然窒息公也不至于跑路不是,因此周东升能知道这个词,李彬还是略显惊讶的。

“碳中和这个概念在国际上虽然并不新鲜,但是未来几年里多半会成为国际主流,毕竟在严以律人,宽以律己这一块,老外确实是有一手的。”

周东升语气挪揄的说道,李彬哑然失笑,随和的说道:“现在我觉得周总有点年轻人的样了。”

周东升嘿嘿一笑,话锋一转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虽然如此,我之所以认定新能源能够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话语权!”

周东升话音刚落,李彬不由提起了精神,看向周东升的眼神都发生了微妙变化。

“哦?展开说说。”

察觉到李彬细微的变化,周东升不由内心一动,看来自己的理解还是有点道理的。

如果是重生之前的周东升,或许对正在发生和经历的时代大势一知半解,其中的博弈往往只有尘埃落定之时普通人才有机会知晓一二。

更多的可能普通人连了解的资格都没有。

而如今重回一世的周东升,却能清清楚楚感受到那股时代大势,顺势而为除了能为周东升积累一定资本之外……

周东升的眼界和格局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提升,一股子自信已然在心胸中酝酿成型。

触类旁通之间,周东升突然明白共享单车这个项目为什么会火的一塌糊涂,甚至在一地鸡毛后依旧生命力顽强,并且顺势进入了共享电动车的行列。

从这个层面上看,未尝没有政策面大力鼓励支持的原因。

毕竟顺应时代大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不就是顺应国家大势吗?

话语权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周东升内心骤然升起一丝明悟,仿佛眼中那时代的脉络更深入了一层。

毕竟原本以一个升斗小民的视角来看,哪怕是亲身经历过的种种事迹,除了一些能够让人刻苦铭心的重大事件能够印象深刻之外……

其他任何大事件,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湮灭在记忆长河之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更是加剧了这一种遗忘的现象。

远的不说,有时候一些轰动一时的大事件,仅仅才过去一年半载就早已经被大众抛之脑后。

或许遗忘才是记忆的常态,所以才决定了能够被铭记的事情始终只是少数,因此才凸显出这些少数的珍贵吧。

而周东升最开始的对时代脉络的粗浅掌握,就是仅凭着对切身经历过的,有记忆点的大事件作为连接点,逐一串联起来形成的视野。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视野固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但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掌握却相差甚远。

尤其是当个人能力和视野高度难以匹配的时候,往往就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效果,哪怕是看得到,也只能跟着干着急。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