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746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46节

 

因为姜星火说的话是没错的。

朱棣虽然人到中年,但身体非常强健,再活个二十年大概率不是什么问题。

因此,不管朱棣在位的时候谁是储君,姜星火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那就是把变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直到取得彻底成功,直到大明国内绝大部分阶层的利益都与变法相一致,让变法再也不可能被推翻。

从这个角度讲,朱高煦亦或是朱高炽,无论是谁成为储君,对变法而言,其实都是有一些益处的。

如果朱高煦成为储君,那么在延续对外扩张政策方面肯定是更有益处的;而如果朱高炽成为储君,利用他的内政能力,在内政方面继续扩大变法也有益处最起码朱高炽现在的基本盘也有很多变法派,即便是朱棣不在了,朱高炽也不太可能全盘推到变法,只可能是否定姜星火而继续延续变法,就像是以前历朝历代统治者做的那样。

但姜星火的回答,却让朱棣的心情更加沉重。

朱棣扭过头,看着姜星火府邸内堂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充斥着无奈。

他自认是英明之主,但在储君之选这个问题上,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他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告诉他答案,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奢望,现在他能咨询的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最终决策,只有他能做。

可朱棣也清楚,无论他选择谁为储君,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严重的庙堂风波。

当年玄武门之变是怎么来的?说白了,不就是李世民不甘心李建成当储君嘛。

毫无疑问,从感情上来讲,朱棣更喜欢像自己的二皇子朱高煦,朱高煦跟他不仅仅是父子,更是同生共死的袍泽兄弟,同样是靖难战争,朱高炽在后方守城筹备后勤有功劳,可这份功劳,绝对比不上朱高煦的决死冲锋白沟河、藁城、夹河、灵璧,这几次要是没有朱高煦靠着自己的万夫不当之勇玩命破阵,燕军是真的就输了,而光是被朱高煦阵斩的南军关键大将,有名有号的就不下十个。

在姜星火前世,靖难之役因为是大明的内战,再加上文官集团的刻意扭曲和春秋笔法,很多战役的记载都严重偏离了事实,经常就是“一阵狂风吹过,燕军胜了”,把朱棣抬到了跟大魔导师刘秀一样的玄奥境地。

而事实上,燕军赢得一点都不容易,几乎每一场仗都是在押上全部身家,赢那么多战役南军还是源源不断,而燕军输了一场东昌之战,就差点被抬走了。

靖难之役的含金量或许跟处于元末乱世的洪武开国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如果不进行历史线上的纵向比较,只在同时期进行横向比较,那么同时期发生的数十万人级别的大会战,无论是安卡拉战役还是尼科堡之战,都很难比得上靖难之役中的大型会战。

而从理智上来讲,现在的朱高煦已经不再是那个无脑莽夫,不仅能脱离“先锋”或是“敢死队队长”的角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对于治理政务,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许还远逊于朱高炽,但却不再是他的短板。

短板已经弥补,长板却更长,换作你是朱棣,你怎么选?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朱棣对于继任者其实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在自己死后,自己的政策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朱高炽成为皇帝,或许变法的内政部分还会顺坡下驴的延续下去,但对外部分,却显然不会如野心勃勃的朱棣一样,继续推行扩张政策。

而朱高煦则毫无疑问,会选择服从勋贵武臣集团的利益,继续对外扩张。

而朱棣的心中,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那句话怎么说的?当你抛硬币的时候,其实伱心里就知道了自己的选择。

关于储君人选的事情,朱棣已经了解了姜星火的意见,接下来,两人又聊了聊这两年的国内政务。

“周王前阵子给朕写信,说关于医药养殖和医书编撰的事情,已经有了大致的眉目了。”

姜星火闻言,眉宇间也露出了欣喜之色:“此乃大明之福祉。”

朱棣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丝得意和自豪。

“太祖高皇帝在世的时候曾经戏言,若是我们生在寻常人家,我可以去当兵,我那弟弟可以去行医,各有所长,不用在土里刨食,终归是不至于像朕的爷爷那辈人活活饿死的。”

姜星火点点头接着说:“此事若成,对于整个大明的医疗状况改善,乃至社会济养制度的变革,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仓禀足而知礼节,经济的进步是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的基础,朝廷有钱了,才能更好地对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济养。

而大明现行的社会济养制度,是全盘继承自宋元时期的,因此对老人、流浪汉、无名死者的济养和安置是没问题的,想要扩大规模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而医药方面则完全不同。

现在各地的医馆都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药材采购的,而如果周王的医药集中养殖的实验能够证明可行,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医药的集中养殖将使得药材的品质得到管控,数量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医书的编撰则将汇聚天下医学之精华,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之所以是越老越让人信服,除了经验以外,很多老中医都有祖传秘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讲究对症治疗,因此不同水平的医生面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哪怕表面症状相似,给开出来的药方都往往是不同的,想要统一出一个严格的标准,用通用的教科书去涵盖全部医疗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这不意味着进行中医典籍的编撰汇总毫无意义。

原因也很简单,在现今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即便是水平最高的医师,也绝对无法掌握全部的医书内容,甚至了解一两成,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知识渊博的名医了。

所以汇总医书就非常有必要。

而中医固然无法给出一个严格的标准,但却可以根据不同症状,用案例给较为通用的情况预先设置出几个“标准答案”。

这样面对一些百姓常见的疾病的时候,哪怕是资历并不够深厚的医师,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只要按照朝廷印刷出来的医书对症下药,那医治好的概率,一定是比把人医治的情况更差要大得多的当然了,每个人的体质不可一概而论,就算是近乎“标准答案”的方子,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也不同就是了。

这就是医书汇总的意义。

“周王此举,确实善莫大焉。”

朱棣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里面甚至还有一些对于自己统治下的子民的关爱这是难免的,屁股决定脑袋,现在朱棣当了四年皇帝,心态已经彻底转变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朱棣很清楚,大明的强盛不仅仅在于疆土的辽阔和明军的强大,更在于百姓对他的支持,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减轻百姓的负担,那么对于他的统治,一定是有极大好处的。

毕竟,除了姚广孝这种人,哪个正经人安居乐业有吃有穿还琢磨着造反啊?

因此,朱棣其实对于大明医药事业的发展,也算是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为大明的子民在健康问题上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明的百姓有着健康的体魄,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医者们手持有统一标准的医书,为百姓解除病痛,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幸福哪怕是朱棣这种战争狂人,一想到这种画面,心里也是很满足的。

打仗有打仗的快乐,种田也有种田的快乐嘛。

“对了。”

朱棣忽然话锋一转:“南京这边的事情应该没有什么了,国师可以把手上的任务布置一下,过段时间去北京一趟,北直隶的变法,还需要国师的规划指导到时候路过河南,去开封见一下周王,把医药和医书的事情看看能不能初步定下来。”

朱棣的话让姜星火稍有意外,虽然名义上说得过去,但朱棣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再明显不过了。

——这是裁判不好意思拉偏架,让他去最后冲刺一下了。

从两位皇子的角度肯定有这种意味,不过明面上却并没有什么问题,姜星火在南直隶组织进行变法这么多年了,总不能完全不管北直隶是吧?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