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65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1节

 

丘福,今年已经年逾花甲,早年以一介小卒起家,追随朱棣数次北征,因作战勇猛且从不与人争抢功劳,朱棣以其积年劳苦,授燕山中护卫千户,引为心腹,到了建文元年朱棣起兵时,与朱能、张玉首夺北平九门,又与耿炳文军大战于真定,建文二年与李景隆战于白沟河,率劲卒直捣其中军后来的夹河、灵璧等会战,场场不落,打满了整个靖难。

“人老不服老,赛过老黄忠”,说的就是丘福。

这种资历老将,在评定靖难功劳的时候,位列诸武将之首,是名义上的武臣第一人。

只不过丘福这两年开始管军校,卸下了不少军中的差事,将主持五军都督府的工作移交给了朱能,不再太多露面了,但这些都丝毫不能影响丘福在军中的威望。

作为朱高煦最坚定也是最重量级的支持者,受到朱高煦影响,丘福对于变法一直是支持的态度,而军中的变法,既然符合其本人和依附于他的蔚州系的利益,那么自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这时候肯定是要出来给军改站台的。

丘福看了眼沉默的朱棣,对众侯爵说道。

“想问什么问吧。”

既然给侯爵们说话的机会,那么这时候肯定是要问的。

蔚州系的安平侯李远这时候捡了个不那么重要的话题问道:“刚才听成国公提到了一个词,北部九边,‘九边’是什么意思?”

很多现代人熟悉的一个词,叫做“传首九边”,就是指明朝中后期如果有督抚或者总兵等官员犯了事,就要把脑袋噶了,然后让脑袋在九边巡回演出。

但在明初,因为有八大塞王镇守北部边疆,所以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事实上,九边又称九镇,是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这个概念是直到弘治时期才出现的,能现在出现,自然还是姜星火的制度设计。

此时姜星火饶有兴趣的观察着武臣们的反应,突出一手深藏功与名。

丘福缓缓解释道:“从东至西,九边分别为辽东镇、北京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宁夏镇、陕西镇、甘肃镇。”

很多人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辽东镇、宁夏镇、甘肃镇,显然三位侯爵作为一镇挂印总兵官是没跑了。

而剩下的,就很值得探究。

北京镇、宣府镇,都是北直隶辖区,属于京营驻防的两个重点区域,北京自不必说,宣府则是出征漠北的重要前进基地,土木堡就在宣府这里,单独设镇没什么问题。

而榆林镇,其实就是河套加上陕北,这个区域很广阔,在过去北魏六镇时期便是沃野、怀朔、武川等军镇驻防的区域,高欢、宇文泰、贺拔岳、李虎、杨忠、赵贵、侯莫陈崇多少影响了东西魏乃至后来的北周北齐甚至隋唐的英雄豪杰,都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

故此,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设立榆林镇,让整个北部防线不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同镇就更不用说了,代北这地方,从秦朝到现在,就是对抗北方草原的前哨,一旦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占据了代北,河东(山西)无险可守,很容易就会沦陷,而河东这种足以作为王霸之基,甚至是五代时期天子指定地盘的封闭地形被游牧民族占据,那居高临下,东可出太行占据两河(河北+河东),西可渡黄河入主关中,五胡乱华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处于二线状态的山西镇和陕西镇。

山西镇北边是大同镇,陕西镇北边是榆林镇和宁夏镇,为什么还要设立这俩军镇?

翻译翻译,什么叫山西镇和陕西镇?

——摆明了就是要削藩嘛!

而且削的就是秦、晋两藩,要把他们的实际控制地盘和精锐军队全部削没,变成朝廷直属的军镇,成为整个九边体系内的二线预备队。

众人猜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过几个月秦王和晋王,应该就要出意外了

大宁系的代表,思恩侯房宽又问道:“那京营三大营的轮班呢?三十六个卫里,有多少个卫是轮班的?如果轮班的话,是一整个卫调到北直隶,还是什么其他制度?”

丘福解释道:“三十六个卫里,纯骑兵的三千营编制员额四个卫,纯火器的神机营编制员额两个卫,这两个营都只有一个卫是轮班的,不是从其他地方整卫轮班,而是抽调精锐骑卒和火器手进行轮班,主要目的是训练因为地方卫所往往会因为马匹和火器数量少、质量差的原因,训练效果不佳,且怕折损,又导致训练次数少,很难培养士卒,京营提供统一的装备,可以有效提高这些骑卒和火器手的水平,等到他们结束轮班回到原有卫所,这些有经验的士卒们又可以作为师父,给徒弟转帮带,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至于编制员额三十个卫的五军营,则是从九边里剩余七镇(除了北京镇和宣府镇)各抽调一个卫,再从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各抽调一个卫,共计十个卫进行轮班。”

房宽点了点头,只道:“也就是说,三千营和神机营都只有一个卫轮班且不按卫抽调,五军营有十个卫轮班,从不同的镇和都司抽调。”

“正是如此。”

房宽又道:“还有一个问题。”

丘福颔首道:“且说。”

“如果设立九边军镇,那么原有的都司要怎么办?”

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宁夏和甘肃、辽东这种基本都是军户且只有一个军镇的都司倒也无所谓,都司和军镇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就是了,但譬如陕西镇和山西镇,都是有正经的都司的,而且一旦九边军镇确立,那么陕西都司要下辖榆林镇、陕西镇,山西都司要下辖山西镇、大同镇,基本上都司就没什么好管的了,相当于直接被废掉。

丘福干脆道:“各地行都司始终是军镇的上一级,山西镇总兵官由山西都司长官出任,管辖除大同镇以外的原有一切事务,陕西镇同理,其余军镇不涉及。”

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司,在明初的组织架构里是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各行都司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在理论上听命于兵部。

好吧,说是理论上听命,其实兵部就是一个橡皮图章,只是重要命令需要兵部跟着用印而已。

而在具体划分和隶属关系上,都司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军政合一的都司、正常都司、行都司。

军政合一的都司有三个,辽东都司治所辽中卫、大宁都司治所大宁卫、万全都司治所宣府卫,这里面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不变,万全都司直接变成了宣府镇。

而行都司则是在陕西、山西、湖广、福建、四川五个布政使司的治所,增设行都指挥使司,加强控制。

除了这两种,剩下的就都是正常都司了。

明朝共置有二十一个都司和行都司,划归五个都督府管辖。

左军都督府管辖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右军都督府管辖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前军都督府管辖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后军都督府管辖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而中军都督府则只管辖河南都司。

永乐元年微调了一下,增加了北京的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把原本后军都督府管辖的万全都司(宣府)划到了里面,然后又把北直隶整个划到了下面,京营成立,以及整个北京镇,肯定也归它管。

“军改以后,在地方上设立九边,在京师设立京营,而原有的指挥体系在原则上不进行大的变动,只进行局部调整。”

丘福最后阐述道:“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加上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一共六个都督府,负责管理大明境内的所有二十一个都司和行都司,与此同时,九边里涉及到的相关军镇,小的如宣府镇,便是同时挂万全都司的牌子,大的如辽东镇、宁夏镇、甘肃镇,同时挂对应的都司牌子,而山西镇、陕西镇,则是依旧由山西都司和陕西都司管理。”

这样一说,就基本搞懂了,九边其实就是把一些都司单独拎出来,整备出了一条连绵不断的北部国防线,原有的“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的指挥结构还是不变的。

当然了,如果光从制度设计上看,单独弄出的九个军镇,对原有的都司体系肯定是有破坏的,所以九边轮班抽调卫进京营,就相当于一种补丁,避免地方军镇失控,又起到强干但不弱枝的效果,其实就是宋代禁军制度的改良版。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