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628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8节

 

太棒了!

宗室和勋贵们的钱不仅回本了,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着,郑和舰队每撬开一个国门,就意味着大明的商品会随之涌入,而最为普适、最受欢迎的产品,毫无疑问就是棉纺织品,这才是各国的平民阶层真正能消费得起的东西,而且穿衣需求始终存在,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诞生新的后续需求。

没办法,可以不喝茶不穿丝绸衣服不用瓷器,但谁能拒绝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呢?衣食住行,这都属于刚需。

正因如此,在最近一段时间,勋贵武臣集团对变法的支持力度,开始了肉眼可见的上升,连带着对姜星火的态度,都从有礼变成了尊敬。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友谊,但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只要姜星火主持的变法,能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那么勋贵武臣阶层,显然就会毫不犹豫地始终站在他这边。

而且值得一提的事,吕宋国的军功,也让很多武臣开始意识到,海外同样也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封了爵位的,得让自家没爵位的儿子去拼一拼;没有封爵位的老资格武臣,也巴望着来个灭国之功能挤进勋贵的队列。

这种在勋贵武臣阶层的正向循环一旦建立,事实上他们就很难和变法切割开了,毕竟政治经济双重利益都捆绑在一起呢支持海外扩张和贸易,就是支持变法。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与产量的增加,新的生产方式也在出现,棉纺织工人们中间,针对现有的水力纺纱机,有人自发地改进和发明了新的水力纺纱机和各种生产设备,机器化生产逐渐开始突破自然地理条件,与此同时,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也给江南民间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这时候,兵部右侍郎师逵开口道:“国师,我听闻工人们都是同吃同住,每月都能吃上几回肉,还会一起洗澡?”

“是。”

师逵是个古板正直的清官,姜星火看到他,反而有些头疼。

果不其然,师逵微微蹙眉道:“如此一来,三纲五常岂不全乱了套?”

事实上,在江南手工工厂区里的工人,由于获得了相对于农民的较高收入,回乡探亲时,非常引起乡人的羡慕、嫉妒、向往,而种种新的生活方式,也给民间带了很大的思想冲击,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而且因为江南是士绅阶层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地盘,所以这种争论,始终都没有断绝的,只不过没有闹出太大或者说太典型的案子,才没有引起大明全国范围的讨论。

但姜星火认为,这种由于整体经济结构改变而引起的事情,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哪怕是惜字如金的报告里,他还是特意点了出来早点早好,装作看不见意义不大,若是以后真引发了对立和舆论冲突,先打个预防针也是好的。

这时候户部尚书夏原吉站出来帮衬姜星火道:“三纲五常固然重要,但这工场里面就如军队一般,只不过大多都是女兵,还是跟民间夫妇过日子,不可同一而论的。”

看到是财神爷发言,众人也就都默契地不说话了。

什么人该说什么话,其实很有意思,为什么名义上作为六部尚书之首的礼部尚书卓敬没发话,反而是户部尚书夏原吉来说?原因自然是棉纺织业给大明带来了新的财源,而且盈利能力极为强悍,是大明财政未来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个道理这些大明的当家人都懂,他们当然可以抓着纲常礼教跟姜星火掰扯,但是有意义吗?没意义。

眼下又不是廷辩或者大朝会吵架,是各部寺高官们来参加高层会议,是要解决问题的,跟学术争论不一样。

大儒们可以把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传统道德秩序的冲击看做是第一位的事情,他们不能。

而且,在钱面前,很多事情都得让步。

没钱光靠仁义道德,各部寺是过不了日子的,这一点大家都懂。

见师逵也不纠缠了,姜星火微微颔首示意,然后继续道:“重工业,则是以煤铁为代表。”

“煤炭方面,南京附近的汤山煤矿已经开始开采,黄淮布政使司境内的煤矿也已经完成了重启,在北方,山西布政使司勘测到了大量露天煤矿的同时,辽东都指挥使司,同样勘测到了优质的大型煤矿。”

这里之所以提别的地区都是布政使司,而辽东就成了都指挥使司,就是因为明朝设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分别管理地方民政、军事及司法,但是在辽东地区却比较特殊明初辽东人口太少,所以只设有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这是因为辽东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有北元残余势力以及不太听话的女真各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都指挥使司的设置是必要的。

但辽东却没有布政使司和按察司,辽东的民政和司法则在原则上,跨海归渤海对面的山东管,可实际上如今辽东基本都是士兵和军属,山东布政使司和山东按察使司,基本不在辽东行使任何权力。

当然了,这种情况谁都知道不会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辽东的开发,辽东地区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各种民政事务也随之变多,再由山东管理辽东就有些不便了。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到了明堡宗继位的时候,大明就设立了辽东巡抚,用以管理辽东地区的事务,将山东有关衙门在辽东的权力逐渐转移过去,这样辽东的各种行政权力和资源就可以集中使用,而不是各自为政不过一开始辽东巡抚还没有兵权,还在辽东总兵手里(第一任辽东总兵就是现在主管辽东的保定侯孟善),到了后来才渐渐集军事和民政大全于一身。

现在孟善管理的区域,主要就是辽河平原一代,也就是后世的渖阳、铁岭、抚顺、鞍山、本溪,而这些地方恰恰就是东北煤铁资源的富集地。

在姜星火要求辽东勘探煤铁资源以后,辽东方面的卫所,不种地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对于出去溜达也挺积极,还真就勘探出来不少资源。

大明在未来十年内,想要搞出来蒸汽机有可能,但搞出来铁路肯定是不用想了,所以山西的煤矿资源很难利用,毕竟山西煤矿靠近黄河的并不多,多数还是在太行山等山脉附近,所以想要依靠水运基本上也是不可能走井陉道到真定府(石家庄),不仅运输困难,而且成本很高,有些得不偿失。

既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初始阶段所需要的煤铁资源量并没有那么夸张,所以经过一番研究,姜星火决定在煤炭方面,北方主要是以辽东为主,而南方则主要是以两淮为主。

现在够用就行,以后的事情,等以后技术发展到了再说。

“钢铁方面,工部已研发出了新型的炼钢法,通过焦煤有效地提高了炉火温度,过去的灌钢法和炒钢法,已经被更简单、高效、直接的方法所取代,国朝取得了能够大量获得低成本钢的方式,这意味着武器、甲冑、火器,将会取得全方位的进步,军队的披甲率和火器普及率,随着钢产量的上升,将出现跨越式的进步,这也将进一步拉开大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军力差距。”

捆绑

“自北宋无力收回燕云十六州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冶铁技术逐步追平甚至部分超越中原,异族开始能够打造同等坚固的扎甲,更加强悍的长刀,汉人的军事装备除了弓弩等远程武器以外开始不再占据显着优势。”

“而重工业中钢铁部门眼下取得的重大技术进步,则代表着大明作为驱逐鞑虏、得国最正的汉人王朝,时隔数百年,再一次对全部异族形成了军事技术碾压优势。”

姜星火直接捡了众人能够听懂的话语,来说明工业的意义。

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能够创收巨量外汇,给国家带来财富,给人口解决就业,这是眼下立竿见影的事情,大家都能听得明白。

而目前刚刚进行了技术突破,还没有马上产生直观效益的重工业,姜星火同样阐明了其意义所在,那就是军备。

这引来了文臣的惊叹和武臣的一众欢呼。

事实上,冶铁技术进步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不会懂得,但姜星火却非常清楚。

能够大规模冶炼钢水,获得钢材,其实就已经迈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门槛。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火车才出现?

一部分原因当然是有了蒸汽机,才能有火车头的出现,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才有能力制造出铁轨。

这里需要说的是,铁轨,用的其实不是铁,而是钢。

而这个选择,是经历过实际检验的,是个人都知道铁的成本比钢要低,所以一开始铁轨是实打实用铁造的,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发现了,普通的铁不仅硬度不够,韧性也不够,非常容易变形,会造成事故,而钢则不然,尤其是被铁轨制造所普遍选择的锰钢。

锰钢是在普通的钢水里,额外添加了锰碳,锰的特性很有意思,如果只加35以下的锰,钢材会变得非常脆,但继续加到13以上,然后经过处理,就会变得又硬又有韧性,即便风吹日晒生了锈,也就是看到的那种锈迹斑斑的铁轨,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火车通行。

而之所以用锰钢不用不锈钢,一是因为不锈钢也会生锈,二是锰钢成本低,只有不锈钢的三分之一左右铁路需要长距离铺设,大头肯定不在碎石子和枕木这些可以直接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的自然资源,而在铁轨上面,所以铁轨的材料,肯定是要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锰钢。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