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550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50节

 

“哦?”朱棣露出了疑惑之色,“你且说来。”

陈瑛道:“臣初步判断,是有人蓄意陷害王世杰。”

“有依据吗?”

陈瑛道:“在常州府的时候,常州府宦场上下一片糜烂,唯独王世杰与张玉麟等寥寥数人能够洁身自好,而王世杰今年刚升任扬州府知府不过短短几个月,当地的锦衣卫报告他为人宽宏仁慈,待属下亲厚但遵守法度,并未有什么贪赃敛财之举被锦衣卫发觉,臣怀疑,是哪个当地的官员嫉恨他,想藉此机会将他扳倒”

朱棣沉吟道:“你继续说。”

陈瑛道:“臣的意思是,这件事暂且保密,静观其变。”

朱棣盯着陈瑛的眼睛,问道:“那你认为此事是谁策划的呢?会不会不仅是扬州府地方上的事情?”

陈瑛沉默半晌,道:“这个微臣也不敢妄言,毕竟即便调查臣也只能奉诏调查,没权力揣测朝中诸公。”

朱棣念了一个名字。

陈瑛摇头道:“他应当不屑干这种卑鄙之事,而且这么大的事,若是被揭发出来,恐怕会伤及其立足庙堂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牵扯到国师的盐法改革。”

“嗯。”朱棣点了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

见皇帝没有别的指示,陈瑛躬身道:“那微臣告退了。”

朱棣忽然叫住了他,道:“你先等等。”

陈瑛顿足,转头恭敬地看着朱棣的靴子。

朱棣笑道:“都察院以后可以独当一面了。”

“呃!”陈瑛愣了一下,连忙跪伏在地,磕头道,“臣惶恐,臣只是为陛下分忧、不值一提。”

朱棣摆摆手道:“好了,你下去吧。”

陈瑛叩头道:“臣遵旨。”

朱棣继续拿起毛笔批改奏疏,不久之后他抬起头看了看窗外,天黑了。

——————

夜幕降临,府邸内外一片寂静。

明代规矩,皇子未成年的时候,要住在皇宫里;成年后,除了太子都要去封地就藩,而封地一般都是已经提前建造好了宫殿的。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在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如果说有特殊情况,也就是成年了不能住皇宫但封地王府宫殿没弄好,那就住在十王府里,嗯,不知道十王府在哪不要紧,那里面有一口水井很甜,后来叫做“王府井”。

也有例外中的例外,譬如皇帝特别宠爱的,成年了也不打算放出去就藩的,比如明匠宗就很喜欢唯一的弟弟朱由检,干脆把英国公家里的一座宅邸修了一下,当做信王府,属于京城里独一份。

但现在还没迁都,也没有十王府这玩意,所以,当皇子成年且没立太子、没就藩的时候到底住在哪,就成了如今永乐初年的切实问题。

住皇宫不太妥当,东宫又没资格住,只能是以皇帝赏赐的方式,把靠近皇宫的几间豪邸赐给了三位皇子。

府邸内的花园里,胖胖的朱高炽整个人都舒服地靠在躺椅上,看着天边渐渐消散的残阳,心情稍稍有些愉悦自从南下以来,他还真没有好好享受过这样的悠闲时光。

“殿下。”旁边的宦官小声唤道,“晚膳准备妥当了。”

在这个时代,通常只有富裕的商人和文官、贵族们有吃晚饭的习惯,大部分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两餐制,而“用膳”这个词,更是只有皇室才能使用。

朱高炽回过神,说道:“还不饿,把饭菜送去给瞻基他们吃,让他们别等我。”

宦官领命,匆匆离开了。

朱瞻基自然是不肯吃的,他得到消息后,站起身沿着长廊走向花园,他的脚步声在宁静的空气里格外清晰朱瞻基毕竟是个孩子,虽然周围有宦官跟着,可天色渐渐漆黑,黑暗中像是藏了什么东西一样,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甚至小跑起来,不一会儿便来到了花园门口。

他跨门进去,却见父亲正躺在摇椅上,轻轻地敲着手指哼着曲,这是很少有的状态。

朱瞻基打了招呼:“爹。”

朱高炽点头道:“听闻你今日在大本堂跟魏国公家的小姑娘打架了?”

朱瞻基道:“不碍事的,就是她偷袭我,给我挠了个口子。”

朱高炽没好意思揭穿他,小孩子打闹倒也不是什么大事,犯不着上纲上线。

不过自己实在是太忙,平常白天也没有时间看顾朱瞻基。

朱高炽的目光落在了躺椅旁边桌上的折迭整齐的信件上,伸手取过,展开一看,便叹了一口气,他放下信件,又叹了一口气。

朱瞻基试探着问道:“父亲大人?”

朱瞻基对于朱高炽而言的意义太过特殊,不仅是亲儿子,更是登上储君之位甚至皇位的重要保障,毕竟是朱棣最喜欢的嫡孙嗯,冷知识,朱瞻基不是长孙,因为朱高煦这小子打小就野,所以生儿子反而比大哥早,长子朱瞻壑比朱瞻基还大一岁,可惜是个早产儿,从小不太聪明、身子骨也弱,不仅不受朱棣喜欢,朱高煦自己也不太喜欢,如今还待在北京。

朱高炽很多事情也不瞒着他,直接把手里的信件递给了他。

旁边有点着驱虫香料的香炉,也有灯笼,朱瞻基借着灯笼的亮光看了起来。

这里面记录的都是南京乃至整个南直隶各地发生的事情,有案件,有流言,也有一些鸡毛蒜皮到难以归类的消息。

但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随着新的思潮的蔓延,市井之间、乡下宗族内,一些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比如手工工场区的女工,探亲的时候,就会把‘进场打工’时的种种见闻告诉同乡或邻里,而通过以工代赈摆脱土地束缚的佃农们,在兴修水利铺平道路后,一部分人不愿意回家,也都找到了其他工场的打工机会集体劳作、先进的纺车、全新的规则,无不在震撼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体系下的人们。

而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新版本的心学、能够实证的科学,种种思想,同时也在如同无可阻挡的风暴一般,在迅速地扩散,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从而动摇着传统的程朱理学所建立的那套三纲五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体系。

朱高炽沉吟道:“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虽都不是什么大事,却也令人震动,我担心这样的事,以后一定会不止一次地发生”

朱瞻基不禁一怔。

朱高炽抬头道:“咱们大明的局势本来刚刚安定,从这几年来看,老天赏脸,也算风调雨顺。可近来要不断征战,朝堂上争斗激烈,民间也不省心,真是不当家不晓得度日艰难若是如此也就罢了,我只怕咱们朱家的天下,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不晓得是不是就要被今日之举所埋葬了。”

“父亲大人,何至于此?”朱瞻基惊诧道。

朱高炽笑了笑,语气温和地说道:“瞻基啊,你还不懂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制度?每条路都存在着弊端,这些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慢慢积累起来,再加上天灾、民心等等原因导致了最终的后果。”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