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54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1节

 

看着众人反应,姜星火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这个答案,光学完全可以解答,因为光既是白色的,也是七色的!”

“接下来我们就将验证这一点。”

万众瞩目之下,姜星火坚信,这就是当众实验的意义,因为通过实验,不论是谁想要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都不再需要翻读书籍,而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自行制定、验证一种假说。

谁会想到用一块玻璃棱镜,就能理解自然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棱镜自己来重复和实践这个实验。

一旦这种科学实验的风气弥漫开来,科学将从未像这次一样,真正成为公众知识的一部分。

一个暗室被锦衣卫们搭建了起来。

而这个暗室,只在窗板上开一个圆形小孔,让太阳光射入。

锦衣卫又有人进去,在小孔面前又放一块三棱镜。

剎那间,围观的百姓,立刻透过窗户在暗室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的像彩虹一样的七彩色带!

光是七色的,被证明了!

人潮开始轮动,每个人都亲眼看到了这一幕。

然而实验还没有结束。

“现在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变成七种颜色的光,是由于白光与棱镜的相互作用,那么各种颜色的光经过第二块棱镜时,是否会再次改变颜色?”

“大家可以在心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接着,又来了一次中场抽奖环节,但是显然百姓都有些心不在焉,哪怕是给宝贝也架不住当众验证、见证历史的热情。

于是结束了33个棱镜的抽奖后,锦衣卫们马上又拿来一块三棱镜放在第一块棱镜后面,并在两块三棱镜之间放一带小孔的屏。

这正是之前姜星火在国子监做小孔成像实验的目的。

“转动第一块棱镜是各种颜色的光单独穿过这个小孔,透过小孔出来的就是单一颜色的光,再让其通过第二块棱镜,如果白光是其中颜色的光组成的,一块三棱镜能把白光分解,那么再用一块三棱镜也可能使这些颜色的光复原为白光。”

而下一瞬间,仿佛言出法随一样,奇迹发生了!

七色的光,又成了白色!

人群彻底沸腾!

而就在此时,姜星火又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钦天监基于类似的其他光学原理,最新研制了天文望远镜,可以直接观测月亮、星星,同时,天文望远镜也将投入市面,让所有大明的子民,都可以实现仰望星空的梦想!”

济养

姜星火很忙。

是真的很忙,中午给玻璃系列里的高端产品天文望远镜带完货,下午还得去大明行政学校上课。

玻璃系列里面,目前推向市面的,不同款式的玻璃镜当然是销售主力,放大镜是给老人用的,而用来人工制造彩虹的玻璃棱镜,则纯粹是科普产品加儿童玩具了,至于天文望远镜,则是一顶一的奢侈品仰望星空也是要花钱的好嘛。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般,阳光是免费的,阳光下的制冷是收费的;水是免费的,无污染的水是收费的;星空是免费的,能看得清楚的星空是收费的。

你别跟我说别的,我就问你,我养邪龙不花钱怎么养出来?

“二位要同去吗?”

看着高逊志和曹端,姜星火问道。

“来都来了”

曹端的日程计划是没有计划,哲学问题琢磨不明白,显然需要从别处找点灵感。

“那就去吧。”高逊志也准备给自己放一天假。

于是,几人来到了草创的大明行政学校。

因为目前无论是礼部的驻外天使馆的外交人员,还是大明银行的专业管理人员,都相对缺乏,所以大明行政学校的主要招生来源,还是从已入仕的官员和有功名的读书人中招收。

官员经过短则一两月、长则半年培训,进入外交、银行等相关专业岗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则是走“三舍法”的路子,计划需要经过为期至少三年的在校学习,才能毕业。

跟宋代的三舍法差不多,大明行政学校的上舍生(约等于大四学生)通过累积的考试成绩,以及参考平时的学业和品行,上等生可以上报朝廷之后,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前面几场的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包括一些成绩极其优良的内舍生和个别外舍生)可以获得“取解”,即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而且还可以留校任教,充任学正、学录大概相当于后世大学里的助理讲师、导员的职务。

而未来随着变法进程的深入,显然会有更多的专业部门会组建,而对相关专业官员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外交、银行。

所以学校对于培训和培养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重心要求也是不同的,培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而培养更注重通用知识。

走“三舍法”这条路大明的行政学校学生,主要要学的是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组织学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大明从来都没有的东西。

所以姜星火今天要讲课的对象,其实不是大明行政学校的学生,而是教师。

学生得跟秋闱同步招生。

嗯,不是能跟秋闱碰一碰,而是捡点不打算走科举的“残次品”。

好吧,虽然说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新成立的东西,哪怕是走捷径,还是备受质疑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我是考生,我有信心科举中进士,我为啥要来你这个学校浪费起码三四年的时间?我直接考不就行了。

毕竟伱这个学校,最后也得成为上舍生以后,才能有可能直接去参加殿试,而中间淘汰机率,宋朝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参考样本了。

所以既然没有一步登天的考试,那么对于足够优秀的学生来说,还不如直接走老路。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