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51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2节

 

“没有,柳、浔二府的知府回应是因为多有军户窜逃,若是不给补给,这些军户为了一口饭吃,还能咬牙捱到龙州府,但若是给了,说不得就直接逃了,甚至流窜为匪盗为祸一方过境的军户太多,两府贫瘠,只说实在是供应不起,而且这些人也没有收到指令。”

黄福也是无奈,他从南京中枢来到这里,是头一次体会到办事之艰难,这种艰难,不是说你的身份高,你能随便杀人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解决问题才行,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并非都是别人故意推诿懈怠,而是都有各自的苦衷,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似乎都没有错,但结果就是办不成事。

“而且。”

黄福指了指还在官署中忙碌的官员,说道:“从南京带来的文官都不太适应这里的环境,只能依靠地方的乡绅来办事,可户部原本委了负责运粮的赵员外,如今已殒于南宁,而另一个我委了催促箭矢和金疮药运输的黄断事也殒在了田州,其余差者目前皆未回,实在是无人办事了。”

李景隆一边听着黄福陈述种种困难,一边翻看着手中给他的文书。

因为李景隆此前位置不固定,一直处于移动状态,所以需要他这个征夷将军、总兵官处理的书信公文,都送到了龙州府。

“征讨安南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奏:今已于云南布政使司各处运粮二十二万石,赴临安及蒙自收贮以待用,云南井盐亦移于蒙自开中。及于云南都司增拨官军一万,委都指挥万中、把都等领,于蒙自迤外连营驻扎,攒运粮储,以为声援。”

看到西路军沐晟的后勤工作做的还算有序,李景隆稍稍松了口气,但下面的内容,却让他眉头一皱。

“另夏日多暴雨,有山洪冲垮道路,四川、贵州两都司土兵之集结或有阻碍,请总兵官勿忧,职部必于约定日期之前集结。”

真山洪还是假山洪,李景隆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沐晟的意思很明显,西路军该准备的都准备,不会耽误大局上的事情,但是你要指望我先去打安南,那你别指望了。

不过这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李景隆并没有太多纠结,只是对黄福说道。

“黄尚书,两广的有些事情你还不懂,不是你能力不足,而是有人在作梗。”

黄福当然对目前展开的极度不顺利的工作有些疑惑,但他确实是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于是向李景隆问道:“朝廷征安南,何人敢于作梗?目的又是为何?愿闻其详。”

“南方各布政使司的兵,从北面入广西的,之所以如此迁延,怕是韩观和各都司的将军们有些龃龉韩蛮子嗜杀,这些年跟周围的将军们都闹得不太愉快,各都司的将军们对韩观意见很大。”

“以前他佩征南将军印,镇守广西,节制两广官军倒也罢了,可偏偏前阵子陛下又让他往江西练兵平定当地叛乱,除了广西,还兼节制广东、福建、湖广共四个都司可他资历太浅,性格又跋扈,得罪了太多人,福建、湖广两都司如何服他?没多久便撤回了任命,又被派回了广西,不过梁子也结下了。”

黄福一个工部尚书,大明军界内部的派系斗争自然是不了解的,此时听李景隆如此说来,倒是有了几分明悟。

韩观跟李景隆一样,都是开国勋贵二代,是忠壮侯韩成之子,早年曾以舍人之职宿卫禁宫,老朱很欣赏他,所以给他授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从那以后,韩观在广西干了将近二十年,一路做到广西都指挥使、征南左副将军。

在广西,韩观以镇压土人叛乱心狠手辣而闻名,正面摆开车马,几万、十几万大军对阵或许他不行,但却是个搞小规模治安战的高手。

韩观曾经捕捉宜山等县蛮人,一次性斩杀二千八百余人,在以征南左副将军的身份跟随都督杨文讨伐龙州土官赵宗寿,嗯,也就是现在李景隆和黄福坐的这里的前任土皇帝时,根本不接受投降,一次性就杀了一万多人,龙州府也因此改土归流。

韩观性格凶狠,该杀该罚的毫不宽容,治军可谓是令下如山,广西的都司兵根本没有人敢违犯,而且韩观对抓获的叛军一向是零容忍,只要抓到,一定要处以极刑,偶尔放过一两个人,也是割鼻割耳,让他们回去告诉各地蛮人,因此蛮人都丧了胆,广西境内才因此得以安宁。

可韩观这种凶狠跋扈的性子,不仅是对广西当地的蛮人土官,便是对同僚也是如此,故此极其不招人待见。

“这样说,各都司的官兵倒不是有意拖延,而是有了默契,要压着时间进广西,联手给韩观一个难堪?”

“是。”

李景隆倒没什么担忧,他想了想说道:“在德州的时候,韩观曾是我的部下,这样吧,我以个人的名义移文给南宁,让韩观来龙州府一趟其余各都司的长官,我也大多熟识,或是我父亲的门生故吏,或是我的旧部故交,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眼下还是要以国朝大事为重,便是在龙州府来一场辕门射戟,也未尝不可。”

李景隆说了很多,黄福只从中听出了两个字。

——人脉。

之前朱棣决定不动用南京周围的二十三万燕军主力后,为啥要千里迢迢从山东给朱能调了兵当做总兵官的直属部队?原因就在于南军各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盘根错节,朱棣怕朱能手里没有嫡系部队指挥不动。

而不管是曹国公李景隆还是魏国公徐辉祖,都是能处理好南军各派系的关系的,因为南方各都司的将军们,基本都是洪武开国将领们的二代,这些人或许跟韩观一样,不是家中长子没有袭爵,亦或者父辈就没有爵位只是普通将军,但他们在大明地方军界依旧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基本都是在某地盘踞经营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了,这种地头蛇,如果刀把子不够硬,没点关系是指使不动他们的。

部队按时集结的问题,眼下算是暂时解决了,黄福的关注点又来到了后勤上。

“还是得用开中法,我给黄尚书提两个建议,是我与国师商量过的。”

“当然了,最后结果如何,还是黄尚书你来定,毕竟后勤这件事,陛下委了黄尚书你全权负责。”

关于这个问题,李景隆显然深思熟虑过,在出征前也跟姜星火特意讨论过。

“第一个是给两广地方开中,广东盐课提举司应该已经积了不少的盐,如今大军征安南,合该另官民富庶之家往太平等府运粮换盐引,每引米五斗,不拘于广东、海北二处关支,两广沿海各地皆可另外,停止开中,要等彼处粮储足用才能‘罢中’,所以盐引以两广为范围,不拘广东或广西。”

这里便是说,开中法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不仅沿海各地的盐场产量不同、开中的指标不同,就连价格也不同,但最关键的是,盐只能在发放盐引的盐课提举司所在的布政使司销售!

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你把粮食运到哪,你拿盐引,都是要在兑换地来兑换和销售,但销售价可不一定会大于你的成本。

那么我从广西龙州府的黄福尚书手里拿了盐引,去指定的兑换地盐课提举司兑换,兑换出来的盐在广东卖了对于我来说是赔本,能不能再运回广西卖呢?

不行!跨境销售等同于贩卖私盐。

而且你犯法了知道吗?

《大明律》规定,凡贩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

实际上,别说徒三年能有多少人最终回到家乡,就说杖一百,真要一百棍子结结实实打下去,人当场就噶了。

所以这种罪,跟死刑其实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画等号的,而这个某些时候,指的就是没钱打点关系,或者有钱打点关系但主管官员看上了你的家产的时候。

此外,贩卖私盐若携带军器者,加一等;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拒捕者,斩。

而为了短时间内筹措到足够的粮食,李景隆和姜星火商量后,给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扩大盐引范围,从广西或广东某个单独的布政使司,扩大到整个两广。

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两广哪个盐场换的盐,都可以在两广任意地方售卖。

这样商人就有利可图多了,因为以前都是只能在广东换盐、广东销售但问题是广东大部分靠海,盐产量大,盐价低啊!

可如果能从广东拿盐,卖到广西山里去,当地的土司收盐的价格可就高多了,虽然有些风险,但经商哪有没风险的?只要能赚钱,商人们把脑袋别裤腰带上都是等闲。

黄福听后点点头,他知道这八成是姜星火的主意,但不管是谁出的主意,只要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就是好的,于是他开口问道:“第二个呢?”

“第二个便是朝廷给补贴,鼓励江南和浙江的商人通过海路运输粮食来广西的港口,然后官府再负责从港口到龙州府的路上转运。”

这里得说明一点,那就是为啥朱棣要让黄福千里迢迢来广西负责后勤补给的筹措?直接从京城调粮食运过来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现在朝廷手里掌握的海上运力是严重不足的,海船基本都被郑和带走了,而海船的计划每年虽然也是下饺子的速度,但眼下都在各地船坞里进行组装,指望不上。

内河水师的运力都用在了运兵上,按计划的话,运兵一趟一趟的,勉勉强强赶得上,但要是再加上运粮食,那就要延误军机了。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