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小说网
逍遥派小说网 > 大明国师 > 第30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2节

 

此诗一出,登时把老头前面的人吓了一跳,此人也非是旁人,正是“多牢多得”的李至刚李尚书。

作为董伦的顶头上司,李至刚神色微变,连忙拉住老头的袖子苦劝道。

“董公,您都要致仕的人了,别给自己惹麻烦了景清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时候正盯着呢。”

说罢,李至刚努努嘴,示意董伦看前面一身绯袍,正在负责带队纠察官员列队时风纪的景清。

“小李啊,你说啥?”

董伦笑呵呵地把手放到了耳朵后,示意李至刚大声点。

老人家耳聋,自己觉得说话声音挺小,可这一招呼,登时所有人都听见了。

马上快五十的“小李”,看在老头今年就要致仕的份上,没计较,也懒得再劝谏什么了。

看着憋着笑的同僚们,李至刚默默地转过了身,只期待景清别找他的茬。

毕竟,景清今日作为负责纠察仪态的御史大夫,现在就是干这个的,老头不听劝,犯不着把自己也搭上。

不过出乎李至刚意料的是,平素一向严肃且注重礼节的景清,今日竟是有些魂不守舍,全然对刚才官员队列里发生的小闹剧视而不见。

这不由地让李至刚心头有些生疑,不过也并没有往深里去想。

毕竟,最近发生的大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变法八策疏》的具体内容,已经开始向朝野透露了出去,算是某种形式的变革前的吹风。

但实话实说,朱棣收到的反馈却并不好。

——严格地说,是一片反对之声。

事实上,这也是六部尚书为什么没有特别坚持的原因。

历朝历代,只要提及到变法,那招来一致反对几乎是必然的人都有舒适圈嘛。

再者说了,大家都是既得权力者,谁会愿意去动自己的权柄呢?

咳咳,要说绝对没有也不对,现在就有几个升迁无望的积年小官,已经准备搏一搏了,看看能不能搭上变法的顺风车,逆天改命一番。

除此之外,朝野几乎是一致反对的,勋贵武臣的态度也很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变法这种事对于刚刚立下靖难之功的靖难勋贵来说,虽然理论上他们获益,但其实眼下并没有看到多么巨大的利益,至于海外征伐的功劳,更多的是洪武勋贵们所觊觎的出路。

而眼下,恰恰是靖难勋贵武臣占据了武将集团的话语主导权。

至于那位即将被拜为国师的降世仙人,朝野间的普遍意见是不值得反对。

大部分官员,都认为这世上并没有什么仙人,此人或许是侥幸得了化肥丹方的野道士,被皇帝推出来当个变法的傀儡的。

故此,是否反对一个“国师”上位,其实都并不会阻止皇帝的变法。

既然治标不治本,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难道是敲山震虎,打朱棣的脸?

我看你的小脑袋瓜是待在脖子上太久了。

在众人的心事中,大朝会开始了。

今天的议题,其实大家都有所预料,毕竟是过完年回来的第一次大朝会,也是“永乐元年”的第一次重要会议,该讨论的,自然都是关系到大明的大政方针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东西,肯定是不会拿上来耽误大家时间的。

两个皇子都列席参加了,坐在了皇帝的下首。

身穿冕服的朱棣敲了敲龙案,示意百官后说道。

“第一件事,朕过年的时候,感怀太祖,便细细地读了《太祖高皇帝实录》,可惜啊”

听到这,闻弦而知雅意,董伦老头马上耳朵就不聋了。

董伦颤颤巍巍地出列,以慢镜头一般的动作缓缓拜倒在地,满是白发的皓首,象征性地磕在了大殿的地砖上。

“臣,死罪!”

原因无他,《太祖高皇帝实录》是董伦作为总裁官修的,所以他要负全部责任。

当然了,你要说董伦写错了什么东西,倒也不见得,董伦反而是建文朝难得地劝谏建文帝亲善天家藩王的老臣,这份心意朱棣是记得的只是董伦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毕竟是在建文朝,对于刚登基的朱棣来说,有些内容肯定是要改一改的。

譬如得增加太祖高皇帝非常喜爱燕王、时常暗示周围的人要燕王继承大统云云,然后再把赞美朱允炆的内容给删掉。

朱棣自然不可能治罪于董伦,那样既无道理,也显得自己太小气,董伦早在去年就上书请求致仕了,朱棣把老头留到现在,不过是让他背完最后一个锅再走。

于是,朱棣很大度地说道:“《太祖高皇帝实录》只是略有瑕疵,重修便是了不过董侍郎前番上书请求致仕,朕考虑到董侍郎确实年事已高,如今便准了。”

董伦大喜过望,作为洪武时代成功幸存到今天的官员,他这辈子算是在老朱家这里通关了,于是倒是真心实意地磕了几个头,复又颤颤巍巍地归位。

董伦马上就要空出来的位子,自然是有大把人觊觎的,不过据说这个礼部侍郎已经被内定了,内定的也不是旁人,正是被皇帝从诏狱里放出来的原户部右侍郎卓敬。

但皇帝接下来关于第二件事的话语,却马上让这个还不算熟的瓜碎了个稀烂。

朱棣先是说道:“着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为监修,翰林侍读解缙为总裁官,重修《太祖高皇帝实录》。”

文官们看了看百官之首空荡荡的位置,怀念了曹国公一秒钟。

“第二件事,僧录司左善世道衍大师向朕提出还俗,朕念及靖难之功,今日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国公。”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道衍在靖难之役里的角色,跟汉高祖的留侯张良是一样的,此前只是道衍不想还俗,不想接受朱棣赐予的这些封号和赏赐而已。

如今道衍想了,那么国公不过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